They say it's the last song
They don't know us, you see
It's only the last song
If we let it be...所獲獎項
坎城影展 金棕梠獎 [最佳影片] 最佳女主角 (Bjork)
歐洲電影獎 最佳影片 最佳女主角 (Bjork)
丹麥電影獎 最佳女主角 (Bjork) 最佳藝術指導 最佳錄音 最佳剪接 最佳原創配樂
西班牙電影獎 最佳歐洲出品影片
冰島電影獎 最佳女主角 (Bjork)
美國獨立精神製片獎 最佳外國影片
導演 / 編劇
Lars von Trier (1956~) 作品:破浪而出 白癡 歐洲特快車 醫院風雲
主要演員
Bjork (1965~) 飾 Selma Yeskova
2000年坎城影后 [流行樂手,本片為處女作]
Catherine Deneuve (1943~) 飾 Kathy
1998年威尼斯影后(反撥、印度支納、秋水伊人)
Peter Stormare (1953~) 飾 Elijah Price(冰血暴、世界末日、濃情巧克力)
David Morse (1953~) 飾 Bill (接觸未來、綠色奇蹟、千驚萬險)
Cara Seymour 飾 Linda Houston(電子情書、美國殺人魔)
Jean-Marc Barr (1960~) 飾 Norman(碧海藍天、破浪而出、歐洲特快車)
Zeljko Ivanek (1957~) 飾 District Attorney(人魔、驚天爆、火線勇氣)
Joel Grey (1932~) 飾 Oldrich Novy
1972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酒店)(電子情書、美國殺人魔)
Siobhan Fallon 飾 Brenda(MIB、王牌對王牌)
Udo Kier (1944~) 飾 Dr. Porkorny(刀鋒戰士、破浪而出、歐洲特快車)
Stellan Skarsgard (1951~) 飾 Doctor
1982年柏林影帝(心靈捕手、冷血悍將、破浪而出)
這還真是一部大牌齊聚的電影...其中的Stellan Skarsgard 飾 Doctor 1982年柏林影帝
在戲中只是一個戲份不到10分鐘的角色,可見導演魅力有多大
剛看到影片時的感覺是:晃好大!
回想起上學期拍攝劇本設計期末作業的我們,
儘可能的讓鏡頭的晃動減到最小,能上腳架就上腳架。
然而這部片卻是以手持機拍攝從頭晃到尾,當兩人對話時,索性直接以移動鏡頭來拍攝。
剛開始看時的確很不習慣,但漸漸的開始被劇情所吸引。
也漸漸的感覺到,手持機式的拍攝似乎真的讓人更能溶入影片之中,
因為一切看上去就好像從自己雙眼看出去的影像,
交談的兩人拍攝手法就像是觀眾以第三者角色在一旁觀看。
整部影片第一次吸引我的注目是在女主角在工廠工作時,因為熱愛歌舞劇,
機器發出的規律噪音成了她的曲,在因為了籌措兒子手術費而不斷工作卻疲憊的狀態下,
她以她熱愛的歌舞劇來鼓舞自己,突然的轉換,整個工廠充滿著歡愉的氣氛。
老實的性格,認真踏實、笨拙駑鈍,相較之下,
偷她辛苦積蓄的警察和警察那愛慕虛榮的太太成了極大的對比。
而警察的身份也諷刺著他的所作所為。
然而在法庭裡,女主角卻因為曾經答應過那位警察會保密而落得揹黑鍋坐牢處死的下場。
在看影片時,我無法苟同她爛好人的行為,她的單純讓人既同情卻又為她的傻感到生氣。
就在執行絞刑前,劇情突然出現的轉折。
女主角的朋友發現了事實的部份真相,可以申請緩執行並上法院翻案。
但如此的代價卻是必須要將她為兒子存的手術費拿去支付給律師。
讓自己免於一死或是讓兒子能開刀,她卻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後者。
我以為,人只要活著就還有辦法,但她那堅決的神情說明著這件事刻不容緩,
這是她的心願,沒有人擋的了她。
最後,107步步往刑場的那首曲子,死前的高歌,
突然安靜下來的愕然,現在想起來心情依舊會受感染。
就在歌聲停止的那一刻,眼淚終於再也忍不住,奪框而出。
這部影片讓我不斷想到悲慘世界等等的舞台劇。
比較可惜的是這部電影的曲子較適合配著電影畫面一起欣賞,
單聽曲子時女主角的聲音不會讓我想繼續聽下去,
但配上電影劇情畫面和『字幕』,曲子變的好聽好看。
我想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聽不懂歌詞內容,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氣氛的轉變,
累了、難過時,有了曲子的女主角像是再度見到了希望,讓人感到欣慰也感到不捨。
在鏡頭的使用上,平時的手持機搖晃和做白日夢時的穩定,
以及畫面色彩上的區分:平時較淡,而做白日夢時則較鮮艷。
在拍攝手法上讓人耳目一新。
PR